冬至时节风俗习惯
冬至时节风俗习惯
冬至,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,有着不少的风俗习惯。
冬至俗称冬节、长至节、亚岁等,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。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。
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过了冬至,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。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: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称冬至。
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
《汉书》中说: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人们认为: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,也是一个吉日,应该庆贺。
《晋书》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。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。
人们还会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、吃饺子、吃馄饨的习俗,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的习惯。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肃穆,举行社稷大礼,祭毕要大吃一顿。《汉仪》中记载:冬至定之阳始,故曰一阳始。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冬至这一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否极而复,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新的循环。《后汉书》中说: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不听政。这一天各官放假三天,不举行任何政务活动。宋代以后,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。
据《后汉书》记载:冬至前后尽夜无日数,由阴朝阳之义也。于是古人相信:冬至逢阴数会死人;而冬至逢阳数则不死。《后汉书》记载:以冬至数九共九九八十一天,六九初九为社日。从初九开始就进入春耕时节。农民们在这天要进行社祭、吃社饭、喝社酒等。
在台湾地区,冬节是比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七夕、中秋节、重阳等节日更为重要的节日。台湾人把过冬至看成是过年,家家户户都要做糯米饭祭祀祖先;同时还要做米糕敬神;还有祭床神等诸多的敬神活动及待赠礼品。在这一天还要向自己的长辈问安。在闽南一些地方则流行着在冬节这一天搓丸的风俗。冬节搓丸与清明扫墓一样,其仪无定式,可以依家门第排辈分食丸饭以表祭祀之诚。添丁进丸是潮汕人最为重视的习俗之一。潮汕人将丁谓香灯,故添丁又隐传宗接代之意。民谚云:十月萝卜小人参,十月进补正当时;冬至补一补,来年打老虎。潮汕人将黄精、首乌、熟地、党参、生地等药材炖肉汤和糯米酒于冬节前后连服3天;用花生米、芝麻、红枣等炖成五果汤来喝则更具地方特色;在潮汕民间的冬节丸有多种吃法:可取蒸或煮两种方式。甜丸可在加入白糖和猪油之后蒸制;做好的丸子可以加上煮好的猪骨汤一起享用。猪骨汤也可用草鱼骨来代替,其效果是一样的;如果没有现成的糯米粉可用粘米粉替代。猪骨也可用鱿鱼或鲍鱼来代替;如果没有现成的熟花生米可买生花生米来炒熟;用花生酱和白糖调匀做成花生酱汤来蘸着丸子吃也是不错的选择。当然这药酒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喝;如果有高血压等病的人应该免除或到医生那里咨询后才可食用;如无上述禁忌还是少饮为好;萝卜小人参这个说法也并不确切。其实萝卜不可当参用。萝卜为寒性蔬菜,《中药大辞典》中说到:人参补气固脱、健脾益肺;萝卜下气化痰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