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的风俗有哪些?
立秋的风俗有哪些
立秋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每年8月7日或8日,当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,立秋节气就开始了。
立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风俗。根据古代阴阳五行学说,立秋是秋季的开始,也是五行之气由阳入阴的转折点。此时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万物由繁盛走向成熟,开始进入收获季节。人们不仅在立秋这天要举行仪式,而且在整个秋季都要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,以适应季节的变化。
立秋的第一个一候为凉风至,指此时刮的风已经不是暑天那种热风了;第二候为白露降,指此时夜间温度降低,地面水汽凝结成露;第三候为寒蝉鸣,指此时蝉类昆虫开始在树上鸣叫,向人们报告秋天的到来。
说到立秋的风俗,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贴秋膘。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,人们大量出汗,体力消耗过大,所以立秋后,人们普遍出现体重减轻、乏力、肠胃不适等症状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。
为了弥补夏天造成的身体损失,人们总是在立秋后开始贴秋膘,即大量进食各种营养丰富的美食,特别是肉类食品。在北方,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饺子或者炖肉,而在南方则流行吃秋瓜、菱角等时令食品。人们还会喝一些具有除湿、润肺、消暑等作用的中药材汤水来调理身体。
除了贴秋膘外,立秋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风俗。
在古代,立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祝。皇帝会颁发诏书,宣布从立秋这一天开始进入秋季,并赏赐群臣和各地官员绸缎、稻米等物品以示慰问。民间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如祭祀祖先、燃放鞭炮等。
而在江浙一带,人们将立秋称之为七月半,也叫作七月节。这一天,人们会在家中举行祭祖、扫墓等仪式,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。人们也会食用一些时令食品,如菱角、鸡头米等。
另外,立秋还有许多与农事相关的风俗。在河北一带,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晒秋,把家里收藏的粮食、棉花等农作物拿出来晾晒,以防霉变和虫害。在山东莱阳一带,人们会用绳子把玉米挂在墙上晾干,以备冬季食用。立秋后天气变凉也适宜于植树造林和收割庄稼等活动。
除了以上这些风俗外,还有一些地方有着与立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。比如在台湾地区有一种说法叫做绞绳当伏,传说是立秋后第一场雨中会有鬼魅出现,如果此时用红白绳子绞在一起放在门口,就能避邪防灾。这个传说虽然有些迷信色彩,但也是人们对秋季的一种祈愿和祝福。
立秋是一个有着丰富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节气。通过了解这些风俗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。